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清秀佳人系列以外的蒙哥馬利作品

原載於:http://anne.hou26.org/author-works.htm

(欲分享請直接連結上列無廣告原址)

❄ 小說

Emily trilogy艾蜜莉三部曲

  1. Emily of New Moon 新月莊的艾蜜莉(1923)
  2. Emily Climbs 艾蜜莉的成長(1925)
  3. Emily's Quest 艾蜜莉的追求(1927)

 

Pat of Silver Bush 銀色森林的芭特

  1. Pat of Silver Bush 銀色森林的芭特(1933)
  2. Mistress Pat 芭特小姐(1935)

 

The Story Girl 說故事的女孩

  1. The Story Girl 說故事的女孩(1911)
  2. The Golden Road 黃金之路(1913)

 

其他長篇小說

 

短篇集

  • Chronicles of Avonlea 艾凡利編年史(原譯:安妮的朋友,1912)
  • Further Chronicles of Avonlea 艾凡利編年史續篇(原譯:安妮的傳奇故事,1920)
  • The Road to Yesterday 昨日之路(原譯:安妮的星星故鄉、安妮的溫馨花園,1974)
  • The Doctor's Sweetheart and Other Stories 醫師甜心及其他(1979;Catherine McLay選錄)
  • Akin to Anne: Tales of Other Orphans, edited by Rea Wilmshurst 安妮!與我同行(1988;本書及下列短篇集均由Rea Wilmshurst編輯)
  • Along the Shore: Tales by the Sea 海濱戀曲(1989)
  • Among the Shadows: Tales from the Darker Side 陰影寓言(1990)
  • After Many Days: Tales of Time Passed 時光故事(1991)
  • Against the Odds: Tales of Achievement 發跡珍聞(1993)
  • At the Altar: Matrimonial Tales 祭壇誓語(1994)
  • Across the Miles: Tales of Correspondence 魚雁軼趣(1995)
  • Christmas with Anne and Other Holiday Stories 安妮的耶誕故事(1995)

 

短篇集:依年代收錄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896 to 1901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八九六至一九〇一年(2008)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902 to 1903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九〇二至一九〇三年(2008)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904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九〇四年(2008)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905 to 1906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九〇五至一九〇六年(2008)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907 to 1908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九〇七至一九〇八年(2008)
  • Lucy Maud Montgomery Short Stories: 1909 to 1922 蒙哥馬利短篇集:一九〇九至一九二二年(2008)

 

❄ 詩集

  • The Watchman & Other Poems 夜警及其他(1916)
  • The Poetr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 selected by John Ferns and Kevin McCabe 蒙哥馬利詩集(1987)

 

❄ 非小說

  • Courageous Women 勇敢女性(1934) (with Marian Keith and Mabel Burns McKinley)

 

❄ 自傳

  • The Alpine Path: The Story of My Career 行過阿爾卑斯山徑:我的寫作生涯(1974;最初於 1917年刊載於《女性世界》〔Everywoman's World〕)
  • The Selected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5 vols.) 蒙哥馬利日記選集 全五冊(1985–2004;Mary Rubio & Elizabeth Waterston編輯)
  • The Complete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The PEI Years 1889-1911 (2 vols.) L.M.蒙哥馬利日記全集:愛德華王子島歲月 全二冊(2012-2014;Mary Rubio & Elizabeth Waterston編輯)

 

 

❄ 清秀佳人書迷站 ❄

關於作者

小說、作者大事年表

她的作品

 

最愛: 讀書會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清秀佳人全集

原載於:http://anne.hou26.org/novels.htm

(欲分享請直接連結上列無廣告原址)

 

  1. Anne of Green Gables 綠山牆的安妮(1908)
  2. Anne of Avonlea 艾凡利的安妮(1909)
  3. Anne of the Island 島嶼的安妮(1915)
  4. Anne of Windy Poplars 柳風莊的安妮(1936)
  5. Anne's House of Dreams 安妮的夢之家(1917)
  6. Anne of Ingleside 爐邊莊的安妮(1939)
  7. Rainbow Valley 彩虹谷(1919)
  8. Rilla of Ingleside 爐邊莊的莉拉(1921)
  9. The Blythes Are Quoted 布萊斯家文摘(2009)

 

中譯本淺談

《清秀佳人》系列的第一冊《綠山牆的安妮》,臺灣早在七、八〇年代就翻譯過,當時譯名為《紅髮安妮》,且多半經過大幅刪改,也沒有翻譯《艾凡利的安妮》等續篇。

一九九一年台視午夜場將《清秀佳人》一九八五版影集引進臺灣,可筑書房、世茂出版社順勢推出原著系列小說八冊全集,從書名與人名看來,兩者都是據村岡花子日譯本再翻中文的二手翻譯。

可筑本仍有小幅刪節(可以參考黃立平的研究)、部分誤譯(如「綠山牆」被譯成「綠色屋頂」),地名、文人名字又沒有依照臺灣的慣例翻(比如丁尼生就被翻成德甚麼的),但譯筆有舊小說的味道,而且可筑在《清秀佳人》全系列還順帶推出了蒙哥馬利全集的中譯本,甚至連蒙哥馬利的簡明傳記都引進了,對於有心了解蒙哥馬利作品內容及生平的人,頗有幫助。

世茂本是跟美商大蘋果公司買版權的版本(據稱因出版社不知《清秀佳人》已進入公有領域),當年在臺灣書市創下三萬冊銷量(臺灣人口也才多少……)。有趣的是這個版本順著日文將Ann與Anne一貫譯成「アン」的特色,將這兩個名字都譯作「安」,對於慣看「Anne=安妮」、希望「Ann」與「Anne」有差異的中文讀者有點不習慣。雖然照著村岡花子日譯本再翻中文,致使這兩個版本的人名與英文原名落差較大,但卻有個好處:一八九三年出生的村岡,古文程度較現在的華語圈譯者高自是當然,因此她總將安妮住處的房名譯成典雅的漢字,比如Windy Willows乃柳風莊、Ingleside即爐邊莊,遠比簡中譯本的「風吹白楊」、「壁爐山莊」還要切合中文語感。

二〇〇四年,臺中的好讀出版推出《清秀佳人》新譯本,書名擷自可筑本與世茂本,但這次看起來是由英文直譯。可惜的是,好讀本未修正「綠色屋頂」的錯誤,「Anne」依然譯成安,也沒有譯完全集,僅出到第六冊《爐邊莊的安妮》而已。

因為沒有引進影集,中國大陸的《清秀佳人》譯本並不像臺灣引起熱潮,但拜書市廣大之賜而細水長流,譯本迭出。此外,簡中譯本多是直譯英文,而非二手翻譯,書名亦更切合原作(雖然有點冗長)。據簡中世界的《清秀佳人》書迷表示,比較推薦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譯本。然而浙江文藝本只譯到第四部《柳風莊的安妮》,推出全集的僅有「重慶出版集團」。據說重慶本是有刪節的,因此讓書迷耿耿於懷,老期盼人民文學出版社或浙江文藝出版社找人譯完全集。

總而言之,翻譯尚未成功,同好仍須努力。但願有朝一日,能出現更優秀的《清秀佳人》全集中譯本!

 

 

 

❄ 清秀佳人書迷站 ❄

關於作者

她的作品

 

 

最愛: 讀書會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原著VIII 爐邊莊的莉娜 Rilla of Ingleside

原載於:http://anne.hou26.org/novel8.htm

(欲分享請直接連結上列無廣告原址)

《爐邊莊的莉拉》(Rilla of Ingleside, 1921)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年成書,貫串全書的正是加拿大人的戰時生活。

蒙哥馬利寫就前作《彩虹谷》時,這場慘烈的消耗戰已結束,而她當時應當已規劃好續集。正如同她在《黃金之路》最末藉由莎拉之口暗示各人結局,該書未尾也藉華爾特之口,預示一代年輕人將隨吹笛者的笛音奔赴戰場。

《爐邊莊的莉拉》開場的重頭戲是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安妮的么女莉拉(Rilla)去赫溫港的燈塔參加第一次舞會。十五歲的她相當興奮,陪她同去的室友歐莉薇小姐(Miss Oliver)卻有不好的預感,這場舞會果真因宣戰通告而變調。

莉拉雖是老么,但首名芭莎(Bertha)與中名瑪莉拉(Marilla)分別取自安妮生母與養母瑪莉拉,在這部書裡可說是「母性」的象徵——布萊斯家的孩子紛紛成年,出外唸大學,爐邊莊應該迎來空巢期,但莉拉卻不肯升學,留在家裡幫忙。在戰爭中,莉拉不僅參加後方各種活動,還收留了戰爭孤兒詹姆士(James),更漸漸成為家裡的支柱。

安妮與可娜莉亞組織村中的紅十字會,而莉拉則加入紅十字青少年會。儘管艾琳.霍華(Irene Howard)曾在背後說華爾特壞話而使莉拉與她絕交,為了紅十字會的募款音樂會順利舉行,莉拉不得不放低姿態道歉,好讓艾琳答應在音樂會中唱歌。

從軍的男孩們,都希望在故鄉有個等待自己歸來的戀人。莉拉的好友米蘭達(Miranda)因為父親大力反戰,猶豫該不該接受將開拔到海外的男友求婚。莉拉以紅十字會工作為藉口,順利掩護米蘭達與男友結婚。莉拉自己則拒絕了友人弗雷德.阿諾德(Fred Arnold)的求愛,也沒給他最後之吻,因為肯尼士.弗特(Kenneth Ford)出征前,莉娜和他約定不讓別的男孩子親吻。

爐邊莊的男孩們也都奔赴戰場——傑姆在宣戰後六天就偕同梅雷帝斯家的傑利入伍了,彷彿戰爭是一場愉快的冒險。怕血的華爾特則抗拒了一段時間才加入軍隊,但他害怕的是自己的想像力,未久即因英雄行為獲頒勳章。

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展開後某日,在車站等待傑姆歸來的小狗曼帝(Dog Monday)哀鳴一夜,令莉拉戰慄。數日後,華爾特在庫爾瑟萊特(Courcelette)戰死的噩耗傳來,爐邊莊的人們都心碎了。不久莉拉收到華爾特死前一夜倉促寫就的遺書,信中表現出無所畏懼的勇氣,並交代莉拉將信也給尤娜看。儘管很想將華爾特的最後一封信留在手中,莉拉見尤娜讀信後的神情,還是把信給她作紀念。

華爾特戰死後三個月,連雪利都基於義務從軍,當了飛官。忠僕蘇珊難過地表示,傑姆與華爾特是女主人安妮的孩子,然而雪利卻是她的。

爐邊莊變得空曠了,還好有詹姆士在,讓這裡仍有小孩子的聲音。梅雷帝斯家那個崇拜傑姆的老么布魯士(Bruce),還在百合花開時代替傑姆摘花到家裡來。

接下來,傑利、卡爾負傷,傑姆失蹤,戰線持續崩潰,似乎傳過來的都是壞消息,但莉拉明白生活仍要繼續——紅十字青少年會的運作,家中的事務,以及照顧小小的詹姆士。聽到母親對父親說這四年來她長大很多,如果沒有她,日子不知如何過,莉拉感到既喜又羞。

一九一八年底,戰爭終於結束。次年初,軍人紛紛返鄉,詹姆士隨父親與繼母離開爐邊莊。兄姊、友人都有了新計畫,唯獨莉拉像是失去目標。她在報上肯尼士兩周前就回國的消息,懷疑自己是否已被遺忘……

 

▲一九一四年加拿大第四十八高地營從多倫多出發。

 

一戰與加拿大

一戰前夕加拿大常備軍只有三千人,然而英國宣戰後,加拿大還是隨母國加入戰局,並在一九一四年十月派出一個師(三萬兩千人)到英國受訓,次年二月即投入法國戰場。五年期間,加拿大總共動員近六十萬人,幾乎無役不與。(詳見王曾才,《加拿大通史》,臺北:五南,2001。)

加拿大軍隊在大戰中表現相當突出,比如一九一七年四月,他們拿下了前此英軍、法軍屢攻不克的維米嶺,史稱「維米嶺之役」(Battle of Vimy Ridge)。非但蒙哥馬利在《爐邊莊的莉拉》中設定角色傑利在這場戰役中受傷,並藉由書中人之口自豪地談到這場戰役,七十年後法國作家塞巴斯廷.賈畢索也在小說《未婚妻的漫長等待》(Un long dimanche defiançailles, 1991)中,以敬畏的心提到加拿大士兵的表現。

索姆河戰役後,歐戰陷入僵局,維米嶺的勝利也難以改變這種情形。一九一七年五月,加拿大總理鮑登(Robert Borden)自歐洲歸國,開始策畫新的徵兵法案以取代募兵制。儘管前英屬殖民地居民大多視這場戰爭為義務,魁北克居民卻相當反對,蒙特婁還為此舉辦大遊行,後人稱之為「一九一七徵兵危機」(Conscription Crisis of 1917)。即便如此,八月國會依然通過徵兵法案。

戰爭固然殘酷不仁,卻也是推進時代的動力。一九一七年九月,加拿大的婦女獲得聯邦投票權——雖然那是丈夫、兒子、兄弟上戰場者才被賦予的權利,並非普選權,但就女權而言,這已是重大進展。書中,讀者也可以看到安妮因此首度投票,讓沒有孩子的忠僕蘇珊以及只是「未婚夫」上戰場的歐莉薇小姐深感不公。

戰爭中,也有加拿大婦女到前線去。在《爐邊莊的莉拉》中,一九一七年時菲斯便渡海到英國加入志願援助特遣隊(Voluntary Aid Detachment,簡稱「V. A. D.」)。且不僅是前線需要女性醫護人員,由於後方人力缺乏,婦女工作機會也大增。一九一七年中,加拿大總理鮑登就鼓吹婦女投入勞動行列——這也反映在書中:農忙時節,蘇珊、瑪莉到農場工作,莉拉則做了一個月店員。雖然這只是暫時的,也已讓人們理解到女性的能力並不遜於男性,女性應與男性承擔同等的義務、享有同等的權利。

一九一八年加拿大通過新法案,讓年滿二十一歲的婦女都獲得聯邦投票權(儘管當時原住民、移民仍被排除),這或許是國際地位提升之外,一戰給加拿大最大的遺產吧。

 

▲一九一六年,威廉.諾特曼父子(William Notman & son)拍下兩個佇立愛德華王子島北岸的女子。

 

中譯本

李常傳譯,《安妮與莉娜的故事》,臺北:可筑書房,1992。

黃怡雯譯,《安妮的女兒—芭莎》,臺北:世茂,1992。

王琢譯,《壁爐山莊的麗拉》,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9。

 

目錄

  1. Glen "Notes" and Other Matters 格倫聖瑪莉村紀事及其他
  2. Dew of Morning 朝露
  3. Moonlit Mirth 月下歡笑
  4. The Piper Pipes 吹笛人的笛聲
  5. "The Sound of a Going" 遠去的跫音
  6. Susan, Rilla, And Dog Monday Make A Resolution 蘇珊、莉拉和小狗曼帝解決了問題
  7. A War-Baby and a Soup Toureen 戰爭孤兒和大湯碗
  8. Rilla Decides 莉拉決定了
  9. Doc Has a Misadventure 博士遇難
  10. The Troubles of Rilla 莉拉的煩惱
  11. Dark and Bright 黑暗與光明
  12. In the Days of Langemarck 蘭格馬克的日子
  13. A Slice of Humble Pie 低聲下氣
  14. The Valley of Decision 決意之谷
  15. Until the Day Break 直到破曉
  16. Realism and Romance 寫實與浪漫
  17. The Weeks Wear By 磨損的幾週
  18. A War-Wedding 戰時婚禮
  19. "They Shall Not Pass" 「他們不能通過!」
  20. Norman Douglas Speaks Out In Meeting 諾曼.道格拉斯褻瀆祈禱會
  21. "Love Affairs Are Horrible" 「可怕的緋聞」
  22. Little Dog Monday Knows 小狗曼帝知道了
  23. "And So, Goodnight" 「所以,晚安」
  24. Mary Is Just in Time 美莉及時趕上
  25. Shirley Goes 雪利出征
  26. Susan Has a Proposal of Marriage 蘇珊被求婚
  27. Waiting 等待
  28. Black Sunday 黑色星期天
  29. "Wounded And Missing" 「負傷且失蹤」
  30. The Turning of The Tide 潮流轉向
  31. Mrs. Matilda Pitman 瑪蒂達.畢特曼夫人
  32. Word from Jem 傑姆的消息
  33. Victory! 勝利!
  34. Mr. Hyde Goes to His Own Place and Susan Takes a Honeymoon 海德先生走了,蘇珊度蜜月
  35. "Rilla-My-Rilla" 「莉拉.我的.莉拉」

 

 

❄ 清秀佳人書迷站 ❄

大事年表

各冊小說

 

最愛: 讀書會

原著VII 彩虹谷 Rainbow Valley

原載於:http://anne.hou26.org/novel7.htm

(欲分享請直接連結上列無廣告原址)

一九一九年出版的《彩虹谷》(Rainbow Valley),是《清秀佳人系列》第一部不以安妮為主角的作品。

《彩虹谷》的前三章還是屬於爐邊莊的,讀者可從中了解到瑪莉拉林德夫人依然健在,前三個月安妮吉爾伯特到倫敦參加醫學會議,小孩們就是託給綠山牆,只有雪利蘇珊帶回哥哥家照顧。不過讀者很快就會發現,安妮與可娜莉亞對話中提及的格倫聖瑪莉村的新牧師約翰.梅雷帝斯(John Meredith)和他的孩子,是本書另一個主軸——

一九〇五年,約翰帶著四個小孩傑利(Jerry)、菲斯(Faith)、尤娜(Una)與卡爾(Carl)到格倫聖瑪莉村赴任,孩子們很快就到楓林後的彩虹谷(Rainbow Valley),與年齡相仿的爐邊莊布萊斯家孩子們玩在一塊兒。他們羨慕布萊斯家的和樂,因為他們的老爸是個鰥夫,總沉浸在個人的精神世界中,無暇顧及小孩。

他似乎不知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事,不知道孩子們在旁邊的美以美會墓地彈地毯、唱歌,更不知道管家瑪莎伯母(Aunt Martha)把菲斯的寵物雞「亞當」(Adam)做成宴客菜時,菲斯有多難過。

當孤兒瑪莉.凡斯(Mary Vance)為了逃避雇主虐待,躲到梅雷帝斯家,約翰也沒有察覺到這件事。第一個質疑瑪莉身分的是可娜莉亞,她聽了瑪莉哭訴,表示同情但還是建議牧師把瑪莉送回孤兒院。瑪莉雖然愛說謊卻很活潑,梅雷帝斯家的孩子都喜歡她,最後在尤娜斡旋下,可娜莉亞與丈夫收養了她。

亞歷克.大衛斯夫人(Mrs. Alec Davis)到牧師家,告訴約翰自己想收養尤娜,兩人大吵一架,她從此不上教會。可娜莉亞帶瑪莉拜訪爐邊莊時,對安妮說大衛斯夫人可能帶走一些親戚,教會的捐獻將因此大為減少。瑪莉把這件事告訴菲斯,害怕因父親募款不力再次搬家的菲斯,特別去傳拜訪說中曾經很大方,卻已數十年不上教會的諾曼.道格拉斯(Norman Douglas)——菲斯收服諾曼的情節,不禁讓人想起《麗蓓嘉的編年史》中麗蓓嘉與艾瑪.珍等人企圖對不上教堂者傳教的橋段,即便菲斯是成功的,但麗蓓嘉她們的行動卻失敗了。

接下來梅雷帝斯家孩子們的「行善俱樂部」,也有點麗蓓嘉的影子,不蒙哥馬利試圖把戲份分散在各個角色身上,好比「不因惡行讓父親蒙羞」的行善俱樂部之所以成立、訂罰則是布萊斯家老大傑姆的建議——不知是否有讀者看出,雖然華爾特曾為了菲斯與同學「決鬥」,但給出忠告的傑姆才是她的官配?

小孩子嘛,行善俱樂部的執行末了一定是荒腔走板的,在尤娜因斷食而昏倒、卡爾因在墓石上思過到十二點而得肺炎後,約翰終於禁止孩子們自我處罰。他深知這家庭需要一個母親,而他確實也愛慕住在「山丘之家」(The House on the Hill)羅絲瑪莉.威斯特(Rosemary West),但前此求婚卻被她拒絕了。

羅絲瑪莉沒有告訴任何人,她與姊姊艾倫有過不婚的約定。約翰求婚時,她遵守了誓約,但不久艾倫就毀約與老情人諾曼在一起。雖然艾倫以為她可以讓約翰回心轉意,她又怎麼拉得下臉呢?幸好約翰的煩惱在村中早就蜚短流長,而瑪莉又從養母那裡聽到這件事,並且轉告尤娜。為了父親的幸福,尤娜按捺心中對繼母的恐懼,求羅絲瑪莉與父親結婚,終於促成好事。

儘管《彩虹谷》結尾很完滿,華爾特「吹笛人將至」的預言卻彷彿一抹烏雲——花衣魔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典出格林兄弟的《德國童話》(Deutsche Sagen),在此處則揭示了孩子們將遭遇的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九二〇年代加拿大安大略省李斯戴爾長老教會教堂室內景象,當時該教堂由蒙哥馬利的丈夫主持。

 

新教教派

蒙哥馬利的作品泰半描寫加拿大的鄉村生活,讀者不難發現教會及教會組織在她主角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牧師子女為主角的《彩虹谷》中,基督教元素更是相當重。在此簡單介紹一下書中出現的基督教新教教派:

長老教會(Presbyterianism)以長老制為特色,相信「預選說」,主張教會不應受政權干預,一五六〇年由喀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創立,十七世紀成為蘇格蘭國教。蘇格蘭裔的蒙哥馬利本人是屬於這個教派,她丈夫更是長老教會的牧師,而她筆下的人物多半屬於這個教派。

聖公會(Episcopalian),亦即英國國教派,雖然承襲了天主教的主教制,但各地聖公會並無上下從屬關係,神職人員是牧師而非神父。在加拿大,聖公會是僅次於天主教、長老教會的第三大基督教教派。《彩虹谷》的要角羅絲瑪莉即信仰此一教派,而《藍色城堡》中高傲的史達林格家族也信仰此一宗派。

隸屬衛理公會的美以美會(Methodist),雖然一八八四年才成立加拿大教會,但早在十八世紀就已傳入聖羅倫斯河北岸。衛理公會最初由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等人在倫敦成立,也採用主教制,但相較於其他教派更樂於向下層民眾傳教。其北美教會因廢奴蓄奴主張不同一度分裂成美以美會與監理會,直到二十世紀才合併。或許因為蒙哥馬利身為長老教會信徒,周邊的人似乎都對這個教派不以為然,以至於她作品中總是有角色以此開玩笑。

 

中譯本

李常傳譯,《彩虹谷的安妮》,臺北:可筑書房,1992。

林淑女譯,《彩虹谷的安》,臺北:世茂,1991。

黃夏青譯,《彩虹幽谷》,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9。

 

目錄

  1. Home Again 回家
  2. Sheer Gossip 閒言閒語
  3. The Ingleside Children 爐邊莊的孩子們
  4. The Manse Children 牧師家的孩子們
  5. The Advent Of Mary Vanse 美莉.龐斯的現身
  6. Mary Stays at The Manse 美莉留在牧師家
  7. A Fishy Episode 魚的插曲
  8. Miss Cornelia Intervenes 可娜莉亞小姐調解
  9. Una Intervenes 尤娜的斡旋
  10. The Manse Girls Clean House 牧師家女孩展開大掃除
  11. A Dreadful Discovery 震驚的發現
  12. An Explanation And A Dare 解釋與挑戰
  13. The House On The Hill 山丘之家
  14. Mrs. Alec Davis Makes A Call 大衛夫人來訪
  15. More Gossip 更多流言
  16. Tit For Tat 反擊
  17. A Double Victory 雙重勝利
  18. Mary Brings Evil Tidings 美莉帶來噩耗
  19. Poor Adam! 可憐的亞當!
  20. Faith Makes A Friend 菲斯交到了朋友
  21. The Impossible Word 不可能的話
  22. St. George Knows All About It 聖喬治全都知道
  23. The Good-Conduct Club 行善俱樂部
  24. A Charitable Impulse 行善的衝動
  25. Another Scandal And Another "Explanation" 另一個醜聞,另一個「解釋」
  26. Miss Cornelia Gets A New Point Of View 可娜莉亞小姐的新觀點
  27. A Sacred Concert 莊嚴的音樂會
  28. A Fast Day 齋戒日
  29. A Weird Tale 詭異傳說
  30. The Ghost on The Dyke 壩上的幽靈
  31. Carl Does Penance 卡爾自我懲罰
  32. Two Stubborn People 頑固的兩人
  33. Carl Is–Not–Whipped 卡爾沒被打
  34. Una Visits The Hill 尤娜拜訪小丘
  35. "Let The Piper Come" 讓吹笛人來吧

 

 

❄ 清秀佳人書迷站 ❄

大事年表

各冊小說

 

最愛: 讀書會

懷德的「小木屋」

原載於:http://anne.hou26.org/girls-house.htm

(欲分享請直接連結上列無廣告原址)

羅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生於一八六七年二月七日。假若看過約翰.韋恩(John Wayne)主演的西部片或AMC的熱門影集《地獄之輪》(Hell on Wheels, 2011-),就知道那是美國西部大開發的年代。一輛輛的篷車載著一家家農民往中西部去,在異鄉展開新生活。英格斯一家就身處這波潮流之中,然而他們的生活中並沒有甚麼帥氣的雙槍警長,也沒有美麗的荒野女醫。他們就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家人,就像十八、十九世紀渡過黑水溝的閩粵農民。

羅蘭行二,上有一姊,下有三個弟妹。他們自幼隨家人四處遷徙,飽嚐農民看天吃飯的艱辛。十幾歲時,羅蘭考取教師執照,在鄉村小學任教,婚後與丈夫一起經營農場。一九一一年,她當起「素人作家」,執筆以農場女性的見解為主題的專欄。一九二〇年代,她更為紀念逝去的家人,提筆寫起自己少女時代的故事,完成美國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小木屋系列》(Little House Books)。

《大森林裡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 1932)、《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1935)、《在梅溪邊》(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 1937)、《在銀湖岸》(By the Shores of Silver Lake, 1939)、《好長的冬天》(The Long Winter, 1940)乃至《草原小鎮》(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描繪英格斯一家人從威斯康辛州(Wisconsin)移居堪薩斯州(Kansas)、明尼蘇達州(Minnesota),乃至落腳達科塔領地(Dakota Territory)的歷程。從羅蘭的素樸簡潔、幾乎找不到多餘敘述的文字中,可以讀出西部開拓的生活十分刻苦,羅蘭的姊姊瑪莉(Mary Ingalls)甚至因醫療資源匱乏而失明,幼弟也夭折,但一家人仍樂天知命。

《農莊男孩》(Farmer Boy, 1933)比較特殊,因為這個故事不屬於英格斯家,主角是羅蘭未來的丈夫阿曼樂.懷德(Almanzo Wilder)。《好長的冬天》中揭示了阿曼樂的姊姊曾是羅蘭的老師,但與羅蘭處不來,阿曼樂卻對羅蘭有好感。《快樂的黃金年代》(These Happy Golden Years, 1943)中阿曼樂總是在星期五來學校接她下班,風雪無阻。在羅蘭去世後才出版的《新婚四年》(The First Four Years, 1972),則描寫她與阿曼樂婚後的生活。

一九七四年,羅蘭的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1974-1983)。《草原小屋》是美國一九七〇年代最受歡迎的電視劇之一,當時也行銷到海外,深受西班牙與日本觀眾喜愛。次年,日本動畫公司製播了《彩虹妹妹》(草原の少女ローラ,1975-1976)。

羅蘭的魅力不僅止於七〇年代,甚至延續到下一個世紀:二〇一四年底,羅蘭那部經編輯大幅註解、配圖的自傳《拓荒女孩》(Pioneer Girl: The Annotated Autobiography)出版,立刻成為暢銷書(半年就賣了十二萬五千冊,約是出版社預期的二十五倍)!

這本自傳呈現了一些不宜在童書《小木屋系列》中揭露的細節——家人曾因債務跑路、非法占有土地,鄰居有的是醉鬼、殺人犯甚至強姦犯,不過這些「驚人情節」人們似乎都在西部片中看多了,因此羅蘭最讓人訝異的表白,反倒是英格斯家的小狗傑克並非死於睡夢中,而是被賣掉了。羅蘭考量兒童讀者的感受,甚至還差點把姊姊失明一事從《小木屋系列》中刪去,幸好最後她只是以猩紅熱代換了德國麻疹。(詳見艾雪.佛格〔Asher Fogle〕的書評。)

即便新自傳或許讓少部分人想像破滅,不過當讀者們邊讀邊回想起《小木屋系列》的情節,應當感覺到那個十九世紀的拓荒家庭,又從書頁中活過來了吧。

 

改編影劇

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1974-1983),製播了9季205集的美國NBC電視台長壽影集。

草原少女蘿拉/彩虹妹妹草原の少女ローラ,1975-1976),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電視動畫,全26集,曾於臺灣台視播出。

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2005),美國迪士尼製作的迷你影集,共6集。

 

中譯本

姜慶堯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臺北:漢聲,1990。

溫淑真譯,《草原上的小木屋》,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農莊男孩》,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在梅溪邊》,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在銀湖岸》,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好長的冬天》,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草原小鎮》,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快樂的金色年代》,臺北:漢聲,1990。

姜慶堯譯,《新婚四年》,臺北:漢聲,1990。

 

郝雨薇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趙佳譯,《草原上的小木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趙佳譯,《農莊男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李娜譯,《梅溪河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李娜譯,《銀湖岸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趙佳譯,《漫長的冬季》,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田婉瑩譯,《草原小鎮》,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郝雨薇譯,《那些金色年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田婉瑩譯,《新婚四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 清秀佳人書迷站 ❄

經典少女小說

 

最愛: 經典少女小說